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 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通俗的说,就是无数个行业被互联网浪潮冲击后,互联网开始改造工业制造业了。而物联网就像是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通过物联网可以构建一个包含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把工厂转换成智能系统,这一智能系统包括智能机器、仓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覆盖生产、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这不仅使生产的配置更加灵活,而且能够带来更多差异化管理和控制过程的机会。 目前,信息类电子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也正在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而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后,必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推动制造企业围绕对用户需求的更透彻感应和更深入洞察来做转型与创新,将使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更加紧密,工业4.0下互联互通智慧型的制造业企业也将应运而生。 除了主线还有主攻方向,这个方向由智能制造来引导。智能制造当中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还有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以智能制造为导向,才能将当前传统的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智能化系统将通过信息化实现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进一步辅助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通过分工延伸区域的优势产业链以加快产业的集聚与联合,省去冗长的中间环节并加快工业发展进程,实现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 也就是说,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实现供应、制造、销售等供应链环节,实现工业4.0。 工业革命在继续推进,工业基础也需要强化以支撑起这座摩天大楼。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工信部目前推进的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工业基础能力是指核心*部件、优良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为四基工程。整体而言,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经过数年的发展依然薄弱,难以支撑整个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产品质量低劣、竞争力发展进入瓶颈、工业转型升级陷入僵局,会将长期支撑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这也意味着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工业基础的关键产品和技术需求小、品种多,企业自主生产和研发的意愿不强,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国防和经济安全,因此国家更应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工业基础能力而不宜过分救助“2015股市"。 此外,工业4.0时代将创建新的体系,信息化将成为辅佐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政府应在科研和生产环节进行创新的探索。与此同时,相应环境下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国家需要加强工业4.0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一批专业型、实用型、研究性、开创型的工业强基专业人才。第三,政府需要积极对工业基础能力较强的经济体进行研究分析,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强化方式。 综合集成应用可以说是工业基础的基础,综合集成并非简单的一个点,而是业务之间的集成应用,包括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与生产控制之间的集成应用。在工业4.0的背景下,综合集成将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整体中。综合集成水平的提升,不仅意味着当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提高,而且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都需要进行优化。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进入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正处于向综合集成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涉及跨部门整合和运用,这也成为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临的问题。在企业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流程,为综合集成应用打好基础;在政策方面,把推进信息化从单项业务运用向综合集成,从单一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的跨越发展,打下更为牢固的基础。 在工业4.0背景下,多层次专业人才体系将扮演重要角色,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完善。上述三类人才资源在我国都非常稀缺,由于工业4.0对我国各个行业还比较陌生,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际操作经验上都缺少专业指引,人才培养也是一大关键。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这也是工业4.0的要求。实际上,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是以环境换取经济利润,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产生。目前,我国主要处于工业2.0、3.0时代,不可避免地对空气、土地、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在进入新常态经济后,我国开始提出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要质量的观点,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