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仪器网 本网视点】 前面我们报道了全国环境行业专家高峰论坛的大致情况以及部分嘉宾分享的内容,比如江桂斌院士分析的色谱质谱技术在环境与食品分析中的应用,门上希和夫教授讲到的环境相关微量化学物质的分析以及利用自动定性·定量数据库(AIQS)进行目标化合物筛查的技术,关亚风研究员谈到的水中VOC样品前处理技术,现在,小编来为大家盘点高峰论坛上谈到的其他前沿技术,让我们对环境行业的动态保持关注。 刘潇威 农业部环保所农业环境监测与预警研究中心主任 刘潇威: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刘潇威主任作了题为《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报告,从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产地重金属污染来源、产地与农产品重金属镉(Cd)污染关联分析和产地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分析了农产品的环境安全检测问题。 据他汇报,由于工矿和土壤投入品多,华中、华南、西南几大地区是中国目前镉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在中国划定的137个重金属污染企业密集区中,有60个集中区涉及到砷(As)的排行,10个集中区涉及到汞(Hg)排放铬(Cr)、铜(Cu)、锌(Zn)、镍(Ni)均存在部分点、块型污染。总体而言,我国耕地As污染以点、块为主,无集中分布区。从其汇报中可以看出,污灌是引起农田污染的直接原因。 通过产地与农产品重金属镉(Cd)污染关联分析可知,钙(Ca)、硫(S)、铁(Fe)等元素含量会影响农产品对镉(Cd)的吸收,比如钙(Ca)可以控制土壤的酸碱度pH,在pH处于4.5至7.5范围时,随着突然Ca含量的增加土壤pH也呈现增加态势,当土壤pH大于7.5以后,土壤Ca含量变化较大,从0.8至10%不等。 刘潇威进一步介绍,通过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提取重金属是目前zui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基于不同厚度扩散膜对重金属络合态解离能力差异性这一原理,提出了土壤重金属络合态解离系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一种重金属有效态浓度新的计算方法。 周东美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东美:水稻“VIP+n”降镉技术模型 周东美主任作了题为《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技术、实践与展望》的报告,重点讲解了“VIP+n” 降镉技术模式。“V”即Variety,意指低镉积累水稻品种;“I”即Irrigation,意为合理灌溉,“P”即pH,意思是调控土壤酸碱度。“n”指叶面阻控和根际阻控。 他通过贵溪冶炼厂修复工程项目、徐州市某镉污染农田修复等案例,对未来土壤修复提出展望,比如加强对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和认识,加强集成技术体系研究,推进土壤修复的绿色、和商品化等。 王祥科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王祥科: 广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王祥科院长作了题为《同步辐射技术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报告,针对核污染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他分析指出,相对于传统的宏观吸附行为,用化学形态微观结构分析方法对核污染的检测则更加准确。他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即EXAFS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广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XAFS(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跟以晶体-长程有序结构的衍射现象为基础的物质结构探测技术不同,它是以散射现象———近邻原子对中心吸收原子出射光电子的散射为基础,反映的仅仅是物质内部吸收原子周围短程有序的结构状态。XAFS随着同步辐射这一新兴技术的兴起而取得突破性进展,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球化学等领域,在研究结晶物质、非晶物质与玻璃、液相和气相物质、催化剂、金属原子簇的结构、成键与反应过程等方面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XAFS同时也用于环境矿物学,在原位研究矿物与不同固液介质条件中的表面化学反应、确定表面反应物及其在表面上的结合状态,以及吸附物质特征等方面都有*的应用价值。 林道辉 浙江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林道辉: 纳米颗粒(NPs)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林道辉教授作了题为《纳米颗粒生物毒性效应的几点研究与思考》的报告,对纳米毒性研究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纳米颗粒可能是人类历**种从生产之初就被充分关注其毒性效应的“污染物”,而工程纳米颗粒开始被认为是一类新型污染物。他指出,环境条件会影响纳米颗粒(NPs)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其生物生态效应。 张庆华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另外,还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庆华分享的用GCMSMS法检测食品和饲料中的二噁英的技术,董亮的关于地下水中全氟化合物(PFC)例如全氟辛酸铵(PFOA)和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检测技术等。 当然,除了技术,环保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臧文超还分析了中国环境固废管理情况,解释了固废管理的3R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质量管理室主任分析了付强则分析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策略,从形势与要求、工作目标与路线、工作机制与职责分工、内外部质量控制与数据质量评估和当前工作重点等方面解读了环境监测的政策形势,强调贯彻落实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落实《环保法》和《计量法》等法规要求。 更多精彩见后续报道。 |